避難硐室壓風供氧裝置避難硐室壓風供氧裝置壓風自救裝置壓風自救和避難硐室有關規(guī)定避難硐室。避難硐室的位置應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避難硐室應符合下列要求:(一)避難硐室必須設置向外開啟的隔離門,,隔離門設置標準按照防突反向風門標準安設,。室內(nèi)凈高不得低于2m,深度應滿足擴散通風的要求,,長度和寬度應根據(jù)可能同時避難的人數(shù)確定,,但至少應能滿足15人避難,避難硐室每人應有不低于1.0米2的有效使用面積,,臨時避難硐室每人應有不低于0.9米2的有效使用面積,,并按規(guī)定留有一定的備用系數(shù)(避難硐室的備用系數(shù)不低于1.2,臨時避難硐室和可移動式救生艙的備用系數(shù)不低于1.1),。(二)避難硐室隔離墻采用磚,、料石或其它材料構(gòu)筑,墻體厚度不小于0.5m,。四周掏槽見煤,、巖實體,且不小于0.2m,。保證墻體平整,、無裂縫、重縫和空縫,,滿足強度要求且嚴密不漏風,。(三)門框可采用堅實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但厚度不得小于100mm,。門框要包邊沿口,,有墊襯,四周與門扇接觸嚴密,。隔離門扇采用堅實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包制鐵皮,保證門扇平整不漏風,,背面使用角鐵,、槽鋼或規(guī)格120mm×100mm的橫梁加固,門扇厚度不小于50mm,,平整不漏風,。隔離門門軸必須設置在工作面一側(cè),隔離門能自動關閉,。(四)在避難硐室必須裝備壓風自救裝置,、避災自救物品。壓風自救裝置按多避災人數(shù)裝備,。每人供風量不得少于0.3m3/min,。如果用壓縮空氣供風時,應有減壓裝置和帶有閥門控制的呼吸裝置;飲水采用防火系統(tǒng)中的水源,,食物不低于大人數(shù)96小時的使用量,,每人每天不低于2000KJ,。飲用水不低于每人每天0.5L。(五)避難硐室內(nèi)應根據(jù)設計的多避難人數(shù)配備足夠數(shù)量的隔離式自救器,。(六)避難硐室內(nèi)支護必須保持良好,,采用壓風管路通風,且在周邊噴漿或砌墻抹面,,防止瓦斯積聚,。采用錨噴、砌碹等方式支護,,支護材料應阻燃,、抗靜電、耐高溫,、耐腐蝕,,頂板和墻壁的顏色宜為淺色。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米,。(七)避難硐室避難硐室,,以后每掘進500m設置一個避難硐室。避難硐室外應設置物理反光等醒目警示標志,,并強化日常維護管理避難硐室避難硐室避難硐室或設置救生艙,。煤與瓦斯突出礦井以外的其他礦井,從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硐室能提供的額定防護時間內(nèi)不能安全四,、壓風自救安裝位置及數(shù)量撤到地面的,必須在距離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圍內(nèi)建設避難硐室或救生艙,。避難硐室安全出口的要求,。特殊情況下確需布置在煤層中時,應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積聚,、煤層自燃的措施,。避難硐室。壓風自救的安裝地點以突出煤層采,、掘工作面為主,其它工作面由礦(井)總工程師決定,。壓風自救裝置(數(shù)量不少于2個)。(六)低位(高位)預抽巷打鉆工作地點,,必須設置壓風自救裝置,。和救生艙,并設置供氣閥門,,接入的礦井壓風管路應設減壓,、消音、過濾裝置管理。(九)八,、井下壓風管路應敷設牢固平直,采取保護安全標志,。安裝在采掘工作面巷道內(nèi)的壓縮空氣管道上,,設置在寬敞、支護良好,、水溝蓋板齊全,、沒有雜物堆的人行道側(cè),人行道寬度應保持在0.5m以上,,管路敷設高度應便于現(xiàn)場人員自救應用,。壓風自救袋的安裝高度以減壓閥下口為標準應在1.4m~1.6m,開關位置便于操作,,便于現(xiàn)場人員自救應用,。具備條件的地點,要求設置長條座椅,。壓風自救裝置措施五,、壓風自救系統(tǒng)的管路規(guī)格應按礦井需風量、供風距離,、阻力損失等參數(shù)計算確定,,但主管路直徑不小于100mm,采掘工作面管路直徑不小于50mm,,其它分散地點管路直徑不小于25mm,。有條件的,防止災變破壞,。進入避難硐室和救生艙前20m的管路應采取保護措施(如在底板埋管或采用同等直徑高壓軟管等),。九、壓風自救裝置應符合《礦井壓風自救裝置技術條件》(MT390-1995)的要求,,并取得煤礦七,、壓風管路應接入避難硐室